第(3/3)页 坑杀四十万大军,让赵国名存实亡,被封为武安君。 曾主张一鼓作气灭掉赵国却被拒绝,后因为错失战机不愿再战而被亲昭襄王赐死, 不禁让人唏嘘。 秦国的“五虎将”各个都是战功彪炳,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惜有人因为太过出色而被排挤, 有人因为不愿打败仗而被逼自杀, 如果每个人都能完全投入战场,想必秦国统一的时间还会缩短。 战国七雄,最终被秦国统一了六国。 虽然说秦始皇是“奋六世之余烈”, 但是强秦军队的战斗力是有目共睹的。 这主要跟他们的制度有关, 商鞅变法让秦国更加强大,因为秦国的军功是以敌人的首级来计算的。 但是统一六国后的秦国,连年施行暴政,导致天下离心离德, 最终摆脱不了亡国的命运。 其中项羽所贡献的功劳可以说是天下无双, 秦军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几乎都是他歼灭的,但是最后项羽却落了一个乌江自刎的下场,那又是为何呢? 商鞅入秦变法,实行“利出一孔”、“驱农归战”的政策, 这就是全民皆兵的战略方针,而且军功是以斩首敌人首级为准, 杀人越多,军功越大,所获奖励越加丰厚。 在这样巨大利益的驱使下,秦国部队就变身成了虎狼之师, 荀子曾言道:“齐之技击不能当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 秦国能统一六国是靠了他们强大的战斗力。 因此天下群雄对秦军还是非常忌惮的, 但是连年的暴政使得人民怨声载道, 最终走向了不得不反的道路。 尤其是秦始皇驾崩之后,胡亥在赵高的怂恿下篡位, 害死公子扶苏,秦国国运已尽,天下更是呈现了分崩离析之状。 各国义军揭竿而起,战神项羽便是其中一支,也是实力最强的一支,巨鹿之战, 项羽天神下凡以少胜多一战成名,一波九连胜晋升荣耀王者段位, 秦国最后的壁垒——大将章邯的骊山囚徒军向项羽投降, 除章邯外,全军被坑杀,可见项羽之狠。 击溃秦军主力的项羽自然而然以荣耀王者的姿态傲视天下,入关封侯, 天下十八路诸侯皆出自其手, 但是最终项羽与刘邦决战之时,为何无人相助呢? 原因大概有这么三点: 第一、已经没有了共同目标。 当年,各路英豪愿意跟着项羽南征北战,重点在于“灭秦”这个终极目标, 不管是各路英豪因为国仇还是家恨,他们对秦国的仇视都是一样的。 这与当年秦军是斩首授爵的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毕竟杀人太多,积怨太深。 当灭了秦国之后,这个终极目标就消失了, 也就没有了所谓了灭秦联盟,大家就开始有自己的心思了。 第二、各路英豪已然封王,各有各的封地,不愿掺和别人的事儿了。当年,各路英豪还没有自己的根据地, 正所谓“光脚不怕穿鞋的”,“富贵险中求”, 跟着项羽一路厮杀,无非是想着大业一成, 天下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而已。 完成了灭秦大业,各自封王之后, 便不再想替人卖命了,毕竟刀尖舔血的日子谁都不愿意过, 到手的富贵怎么能随便抛弃呢, 连项羽最倚重的九江王黥布, 都在项羽需要他出兵的时候装病,只派了寥寥数千人来助阵。 第三、各路英豪势力范围小,实力弱,还多有内部矛盾自顾不暇。 当时西楚霸王项羽一下就封了十八路诸侯。 天下就那么大,狼多肉少, 而且当时灭了秦之后,还有诸多当地势力存在, 虽然大家被封王了,但是还是要自己去搞定自己的地盘。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的局面, 大家的想法都是,天下谁当皇帝都无所谓, 只有不动自己的利益就好了, 所以都坐山观虎斗,最终楚霸虽雄,难逃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 “南宫临,这一次,你应该知道朝天阙的出生,来自何处了吧?”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