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黄英雄皱了皱眉头,这个年轻后辈,胆子倒也不小,可这决定,是不是有些马虎行事了? “嗯,昨天想了一夜,所以想了想,趁着年轻,锻炼锻炼也是好事。” “我想,黄董事长应该会放人的吧?毕竟对你来说,我的学历,确实不够资格。” “当了天香阁楼这么多年的总经理,就因为别人一通电话,你就能放弃我,你觉得,我还会留下来?” 覃明是真的豁出去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嘴巴里在说些什么…… 黄佳瑶有些生气,覃明到底是几个意思,是离职还是羞辱? 子婴,不在秦二世杀戮名单里。 相反,他是秦二世要拉拢的对象。 大肆屠杀兄弟姐妹的秦二世秦始皇死于沙丘,秦二世担心诸公子、大臣不服,遂采纳赵高之计,“不师文而决于武力”,开始了对贵臣、公子的屠杀。 在胡亥回到咸阳前,除了处死扶苏外,他还使“六公子戮死于杜”、“十公主戮死于杜”。其后,他又逼闾昆弟三人自杀。 回到咸阳后,他又“将十二公子戮死于咸阳”。 这么算下来,秦二世一共杀了32个公子公主,算是把自家人杀得差不多了。 虽然有关专家“秦始皇33个子女”的考证有待商榷,但是,秦二世死后,子婴即位,说明至少秦始皇的亲儿子悉数被杀了。 高调活着的子婴不过,子婴还活着,而且还活得很高调。 秦二世要杀蒙恬时,子婴怒斥秦二世:蒙家是有功于国家的大臣谋士。你杀了他,就跟赵王杀李牧,齐王建杀忠臣一样! 你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这会使群臣、将士离心离德! 子婴的话是非常劝谏是非常嚣张的。 秦二世要搞蒙恬,是政治原因,是极为敏感的话题。 而蒙恬被杀时,正是秦二世登基不久,正在对大臣、公子大开杀戒之时。 当时,“劝谏者以为诽谤,大吏持禄取容,黔首振恐”。 可以说,子婴这是在最敏感的时刻,对最敏感的问题,对秦二世提出最强烈的反对意见! 这是非常非常高调的! 可是,秦二世虽然未采纳,但也未处罚子婴。 同时,他说秦二世“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这显然是在骂赵高。 可是,即使赵高后来混到可以“指鹿为马”了,也不曾为难子婴,相反,在弄死秦二世后,他还拥立子婴! 这一切都表明,子婴很不一般! 子婴身世:秦二世的拉拢对象子婴的身世,连史记都自相矛盾。 《史记.李斯列传》说他是“始皇弟”,《史记.始皇本纪》说他是“二世之兄子”。 因为“二世之兄子”,后世有一种说法说他是扶苏的儿子。 不过,从逻辑上来说,子婴不可能是扶苏(或其他秦始皇亲儿子)的儿子。 前207年,子婴与他的两个儿子一起谋划,除掉赵高。 能一起参与政变谋划,子婴的两个儿子至少也是15岁了。假定子婴15岁生了这两个儿子,也已经30岁了。 也就是说,子婴最迟最迟也是前237年出生的。 那一年,秦始皇刚好22岁····怎么会有亲孙子呢? 所以,子婴不可能是秦始皇的亲孙子。 同时,他也不可能是秦始皇的亲弟弟。 秦二世要诛杀的,是能够威胁其皇位继承的兄弟。子婴不是秦始皇直系血脉,没有威胁,不在其杀戮名单上。 同时,子婴有一定的才能、影响力,是秦二世要团结的宗室成员。 因此,秦二世杀尽兄弟姐妹,未杀子婴。 楚汉战争中,齐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诸侯。 项羽正值鼎盛时,齐敢和西楚霸王硬刚。 韩信只带数万人准备攻齐时,齐却投降了。 可是,齐投降,韩信“还不要”,非要发兵攻打,一举灭之。 齐王、韩信,都不是疯子,他们之所以行为“反常”,是有着自己的算盘。 齐在楚汉战争中的基本追求战国末年,齐是非常“配合”的一个诸侯。 秦攻打其他诸侯时,齐不干预;秦攻齐时,“民莫敢格”,麻溜投降。 因此,齐贵族受到的打击相对较小,虽然依律要上缴兵器,剥夺封地,但他们在齐地依然保持着很强的影响力。 在秦末的复国浪潮中,齐国是少有的,仅靠本国旧贵族领导复国的诸侯。 他们与其他反秦义军一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不管是项羽还是刘邦,对齐的影响力都非常有限。 对田氏贵族来说,恢复齐国,就是他们的基本追求。 他们无意于去争什么天下,也不会真正地倾向于谁,只求复国,保持割据。 齐在楚汉战争中的策略齐在楚汉战争中的所有作为,都是围绕着“独立”展开的。 项羽为了削弱齐,将齐一分为三。 项羽分封诸侯时,一则为削弱齐,二则为打压齐最强的实力派田荣,将齐一分为三个诸侯。 结果,田荣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就平定三齐! 在刘邦动手之前,齐独自与强悍的西楚霸王单挑,死战。 当楚汉大战时,齐却愿与楚和解,不妨碍楚与汉继续相争。 可是,在齐楚和解后,齐虽然承认项羽为霸王,诸侯之长,但却从未出兵帮助过项羽。 相反,他仍然与在梁地反楚的彭越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所以,齐在楚汉战争中显得“反复无常”。不管是与楚和解,还是归降汉王,都是其保持割据的“纵横之术”。 靠不住的降汉韩信准备攻齐时,齐国集结了20万大军,屯于历下,准备坚决抵抗。 此时,刘邦令郦食其前来劝降。 郦食其在吹嘘汉王的实力后,提出:早早降汉,“社稷可得而保也”。 “社稷可得而保”,是齐的唯一追求。 因此,齐麻溜接受了投降。 可是,这个投降,是靠不住的。 此时,齐虽降,但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自主性,他们仍然完全有能力干预楚汉战事。 当初,与楚和解后,他们仍然在支持彭越反楚。 那么,今天“降汉”后,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反复无常”呢? 不要说田氏是齐王了。 后来,韩信为齐王后,蒯通不也劝他自立吗? 这种“投降”,是韩信无法接受的。 韩信的企图其实,韩信此前接受过类似的“请降”。 破赵后,韩信趁威降服了燕。在燕威服后,韩信也没有去惹人家。 只是,燕国可以晚点再收拾,齐国不行。 韩信“偏师”出战,不是来接受这种投降的。 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书》 韩信发起一连串的作战,目的是为了“绝楚之粮道”,实现对项羽的夹击。 韩信如果从赵地南下,最多只能从北面侧击楚,不可能“绝楚之粮道”,摧毁楚的战争潜力,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而且,从实力上来说:燕的实力比较弱,即使捣乱,最多也只能攻略代地等北境,而齐的实力非常强,什么时候再“反复无常”,形势将非常复杂。 所以,韩信坚持武力攻齐,绝非只是处于个人贪功。 良将“恶人”齐投降后,放松了戒备。 韩信发兵猛攻,大破齐军。 可怜郦食其,百口莫辩,被烹杀了! 八百年后,另外一位天才军事家,也做了和韩信一样的“缺德事”。 李靖在讨伐突厥时,劼利可汗请降。 唐太宗答应,并派唐俭前去安抚。 李靖也不管什么“领导的意思”,也不管什么唐俭的生死,依然发兵袭击劼利,一举破敌! 当然,唐俭比郦先生幸运一点,趁乱逃了出来··· 或许,一切从战局出发,果断把握战机,求得胜利,不惜“作恶人”,是这些天才军事家的“通病”吧。 对此,只是揣度他们的私心,以为他们一切是为贪功,或许狭隘了一点。 齐,其追求是“复国”。无论向楚还是投汉,都是其“纵横”的一部分。 而不真正控制齐,韩信将无法实现“南绝楚之粮道”,从根本上摧毁项羽的目的。 因此,齐“麻溜”地降汉,而韩信非要武力解决! 胜利,是良将唯一的追求。 至于一些“道德争议”,留待后人品评吧。 刘邦用尽了办法,保证韩信的军队“姓刘不姓韩”,防止韩信“尾大不掉”。 在大多数时候,韩信的军队,确实“姓刘不姓韩”。 不过,在韩信最强大的时候,韩信的军队,“可以不姓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