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92章:吕氏春秋-《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


    第(2/3)页

    功臣、诸侯王,不但不敢轻举妄动,甚至还要想在太后前头,替太后消除疑虑,才可能保全自己!

    齐王主动让出琅琊,周勃等人请让吕家掌握兵权,群臣请诸吕为王,无不是在这种威胁下,“凡事想在领导前头”,主动做出让步。

    以擅长阴谋著称的陈平,直到高后七年,也就是吕雉快去世时,才敢与周勃“交欢”!注意,只是“交欢”哦!吕后病前,这些功臣们都只能静居独思,连彼此交道都不敢多打!

    他们对吕后的畏惧,由此可见一斑!

    气候未成的诸侯王们而当时的诸侯王们,实力也未成气候。

    刘邦去世前,异姓王们已经被铲除得差不多了(剩长沙吴芮),只剩下刘姓诸侯王。

    后来七国之乱时挑头的吴、楚两国,在几年前英布叛乱时,遭到完虐,在英布门前不堪一击。

    而梁、赵、代、燕等国,在几年前还是异姓王彭越(梁王)、陈郗(代相,自称代王)、卢绾(与藏荼先后为燕王)等人所据,刚被平叛一次不说,刘姓诸侯王自己的屁股都还没有坐稳。

    只有齐王的实力比较强大。事实上,在“诛吕”中,真正起兵的诸侯王,还就是齐王的军队,其他代王(后来的汉文帝)等人的军队都是打酱油的。

    而齐军要单独起兵,也是实力严重不足的,成不了事,后来还是在陈平、刘章等人的内外配合下才敢起兵!

    后来,“诛吕行动”后中起兵有大功的齐,内有刘章,外有齐军,却在选择新帝问题上毫无发言权,任凭陈平、周勃等人选择新帝,最后新帝不是齐王,他们也不敢造次。

    以此足见:当时的诸侯王,尚没有与朝廷叫板的实力!

    严密的军制诸侯国军不敢单独造次,关键在忌惮南、北军。

    可是,无论是陈平、周勃如何位居高位,其都无法调动南、北军。

    要调兵,需玺、符、节三位一体。

    玺、符为吕后所掌,无论你位置多高,都无法完成五十人以上的调动(秦制,五十人以上的调动需要王符)。

    所以,只要吕雉不犯二,牢牢把握住军权,陈平等人闹不出什么花来。

    完全依赖吕后的威望、能力然而,一旦吕雉不在场,吕氏的一切就都要灰飞烟灭。

    首先是功臣、诸侯再无顾忌,开始大胆联络、策划。

    陈平、周勃由“交欢”变成合谋,刘章与齐王开始联络,各诸侯王之间又开始联络,诸侯王与内部支持者之间开始谋划。

    压在头顶的山倒了!

    其次是吕氏掌权的名分已失了!

    吕雉是刘姓诸侯的嫡母,你们后面这些吕家人总不是吧!

    齐王打出旗号:诛杀不配为王的王者!

    最后是魄力、能力的失去导致军权的失去。

    吕雉去世前,已预感危机,再三交代吕产、吕禄:一定要拿好军权!

    可是···吕禄无此魄力、能力,在陈平等人的忽悠、压力下,居然交出了兵权!

    结果···灰飞烟灭!

    总的来说,刘邦去世后,无论是名分、实力,还是能力,吕雉都是最佳的执政人。

    当时,无人能够挑战吕雉。

    同时,吕氏一切荣光都以吕雉的名分、实力、能力为基础,一旦吕雉去世,诸吕也就迅速倒台了!

    客观来说,吕雉也确实是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她对匈奴隐忍,萧规曹随、休养生息,为汉王朝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应过度否定。

    韩信一个新兵蛋子,是如何成为统帅,并让手下管辖的刘邦沛县的老部下听命于自己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问题的表面,你说韩信是统帅没错,你说刘邦委以重任也没错,但汉军实际上还是牢牢掌控在刘邦手里!(玩韩信吗?菠萝上单贼六!再不济,也可以陪菠萝打打手游CF……)

    韩信这个帅是刘邦任命的,但却不是大权独揽,因为刘邦为了制衡韩信,早就准备了一些预案,以应对潜在的风险。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经商)。——《史记·淮阴侯列传》

    为了不挨饿,韩信选择了吃白食,经常寄人篱下,因此很多人很厌恶韩信。一个大小伙子,长得有一表人才,但是成天不干正经事,能有什么出息!

    本来韩信已经选好了一个去处,就是在南昌亭长手下混吃混喝,但是他待的时间一长,南昌亭长的妻子不乐意了,当韩信又去蹭饭时,故意不给他准备饭食。

    韩信还是要脸的,知道人家不欢迎自己,于是就不去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南昌亭长和泗水亭长相比,差了不是一点半点,这也是刘邦能够成为沛公,进而夺得天下的原因。南昌亭长养士,但是不能做到善始善终,他妻子也无法和刘邦的妻子吕雉相比,因此最后错过了韩信这样一个军事奇才。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一直在等待时机,观察天下大势,直到项梁起兵的时候,他才带上自己的宝剑去投靠项梁,因秦末天下群雄并起,但大多数是草寇,难以成就大事。

    因此直到楚国贵族项梁起兵以后,韩信才去从军,对于自己的主公,韩信是有选择的,而且他的眼光很准,当时的天下共主不是楚怀王,而是拥立楚怀王的项梁,如果不是项梁在定陶被章邯所杀,恐怕就没有刘邦什么事了。

    但是项梁手下的人太多,韩信一直没有得到什么机会,后来项梁死了,韩信成为了项羽的郎中,得到了直接向项羽献策的机会,韩信想把握住机会,但是他多次献策,都没被项羽采纳。

    韩信年纪和项羽相仿,他了解项羽的个性,论军事才能自己和项羽相比还是略逊一筹。在项羽手下固然可以按部就班来获得官爵,但对韩信来讲,那并不是他追求的全部,他要成为不世出的名将,最好的方法不是追随项羽而仕,而是击败项羽而成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