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下一代航发技术路线-《脑域科技树》
第(2/3)页
“从本质上来讲,航空发动机的工质大多为空气。空气在发动机内的秒流量越大,就意味着有越多的空气参与了能量的转化过程。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带有螺旋桨的活塞式发动机的空气秒流量为1千克左右,而喷气式发动机的空气秒流量为40千克以上。未来的航空发动机如果能够让大量工质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热力学循环的话,其性能就有可能实现质的飞跃。”
一名研究员从航空发动机的运行原理上,做了一个阐述。虽没具体的思路,但也试图提示大家从这个方面找灵感。
“脉冲爆震发动机将可能是其中一个发展方向。在每秒爆震几十次甚至数百次的过程中,燃烧波跟在激波后面,以50多个大气压的高压和2800K的温度迅速完成一个热力学循环过程。脉冲爆震发动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包括进气、喷油、点火、爆震波的生成与传播、排气5个环节。成功实现脉冲爆震波稳定维持的发动机将得到大于20的推重比。”
有人开了头,众人便开始了头脑风暴。
这是马由这些年费很大力气营造出的一种学术氛围。在蓝星集团(及研究院)里,只要是技术研讨会,所有参会人员,便没有职称、职务等资历和级别的差异,哪怕是刚入职参会做记录的学生,也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马由更是在蓝星集团内部,严禁学术霸权的存在,决不允许任何人搞技术一言堂。即使他参会最终拍板技术方案时,也会耐心地阐述理由。目的自然是启发大家的思维。……
晚上8点,会议已连续进行了6个小时,晚餐都是后勤部门送来的盒饭,大家边开会,便匆忙填饱肚子。马由不由得揉了揉眉头,他超强的体魄、宽阔的脑域,倒不至于疲倦。而是明知道答案,还要陪着大家挖空心思探讨。
好在他心态极为平和,不会喜形于色。若非为了培养设计人才,他大可直接让星儿从科技树中,找出适合当前制造能力、未来几十年上百年的先进发动机设计图纸,并予以优化。
这样的情况,只要是技术研讨会,都会出现。但他每次都是得耐着性子,倾听众人的讨论,试图捕捉哪怕一丝有益的建议或灵感。
“好了,看来大家没有其他意见了。感谢大家这段时间的课题预研的努力,总体还是卓有成效。道理不辨不明,今天的头脑风暴,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下面有请马董讲话,大家欢迎。”众人精神一振,全神贯注起来。掌声也是十分热烈。
“指示谈不上,《蓝航发-3》系列发动机,是公司发展规划中,最后一款传统燃油航空发动机。大家都开动脑筋,尽量挖掘技术潜力,这一点值得表扬。其实,所谓科学态度,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就航发而言,我们只要把握一下四个方面的要素,就不难研发出一款优异的产品。”
“首先,更加优良的气动设计。大家要充分利用我们独有的虚拟实验平台,这是我们能高效率研发新产品的秘密武器。无论什么天马行空的思路,都可以在虚拟平台上进行验证、修正、优化。可考虑采取减少叶轮机级数、燃烧室和喷管更紧凑、在可能情况下取消加力燃烧室等办法,来减轻质量。各种方案验证数值比较,肯定能找到一个较优方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