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权力-《大唐第一主播》
第(3/3)页
桓彦范?
“不瞒御史,几天前,我就已经将桓将军开释放出了。”
建安王武攸宜说道。
“本人身为并州大都督府法曹参军,责职所在一切秉公而办。”
“九龄御史但有查问,只管开口。”
“桓将军,此前若有得罪之处,也请见谅!”
“不敢当。”
桓彦范冷冷的回了一声。
这一招,倒让张九龄有些猝不及防了。
原本是想以桓彦范一案为突破口,查一查并州大都督府内部的情况。
现在不料,桓彦范已经无罪开释,这该如何是好?
灵机一动,张九龄道。
“建安王,人虽然是放出来了,但是事情既然已经发生,那么事情的真相本官还是要了解一个透彻。”
“回去也好向黑齿将军、向御史台回报详情。”
“本官,不能当它没有发生。”
“再者,与桓将军同时下狱的那些士兵,本宫也必须全部见到。
“须得查清他们每一个人的过往及现状,方可定案!”
“这好办。”
建安王武攸宜笑眯眯的道。
“不如就请御史在此与桓将军议谈笔录,我去把那些同样都已开释了的士兵,全部请到这里来,逐一与御史见面。如何?”
“甚好。”
张九龄拱了一手。
“有劳建安王。”
“那我去去便来。少陪。”
建安王武攸宜微然一笑,对张九龄与桓彦范各自拱手行了一礼,走了。
张九龄连眨了几下眼睛,心说看来建安王武攸宜是早就料到会有人来专查此案,因此早就做了准备。
非但是提前放出了桓彦范,连那些士兵也都放了。
这样一来,案件本身就已经没什么好查的了。
军案毕竟不同于民案,民案讲究动机、过程和结果,军案更注重结果。
军人彼此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
因此,但凡涉及军队的案件都不可轻易将事情扩大化。
以免影响到士兵的情绪与军队的稳定。
“桓将军,请坐。”
张九龄说道,
“我乃黑齿将军麾下监察军队风纪的行军司马,御史台监察御史。现在奉公,问一问关于你下狱一案的详情。”
“哎,没什么好说的了!”
桓彦范很郁闷的坐了下来,浓眉紧皱的有点咬牙切齿,说道。
“那个鸟人把我弄到了并州大都督府来,既不捆绑也未下狱,还派人好吃好喝的伺候着,只是不让我出去。就两个字......软禁!”
张九龄皱了皱眉。
“那并州法曹可曾正堂开审问案,查问有关于你的案情?”
“问个屁!”
桓彦范一介武夫受了满肚子的气,没好气的道。
“就是关着我不让出去,一句屁话也没问过!”
张九龄心里仿佛是清楚了。
看来建安王武攸宜并非是真要把桓彦范当作是整治对像来收拾,甚至不想把桓彦范得罪得太深。
他拿下桓彦范只是做个样子,目的,只是为了逼急李行周,引李行周进入圈套!
想必,建安王武攸宜也不会真的为难那几百士兵。
他在军队里干了十年,肯定非常的清楚滥杀士卒会引起什么样的恶劣反响。
这种蠢事,绝对不是武攸宜能干出的!
如此一来桓彦范一案根本就没有造成什么真正严重的后果。
御史对此查无可查,报到御史台人家还会认为小题大作不予受理。
张九龄不禁心中暗自惊叹,建安王武攸宜这人的手段真是高明又精巧。
身为并州大都督府法曹参军,听说有关于“逃兵”的案件,他立案侦察、传人来问,都是职责之内的事情。
桓彦范一案,建安王武攸宜对外宣扬得很夸张、很严重。
实际上却是处理得云淡风清小心翼翼,让人挑不出什么把柄与漏洞。
稍后,建安王武攸宜果然带着两三百名士兵来了。
桓彦范还刻意出来辨认了一下。
没错,那些人他虽然无法全部认识,但大多眼熟。
都是和李行周一起逃难回来的朔代败兵,身上都还穿着桓彦范给他们的军服。
见了桓彦范,这些军士也都有些惭愧。
认为自己连累了桓彦范,因此纷纷请罪。
张九龄见状,这件案子看来真是查无可查。
不好再揪着这个小鞭子对建安王武攸宜穷追猛打了。
否则,就将有公报私仇、小题大作之嫌。
“九龄御史,本参军现已逐一查明这些人的所有来历、出身和与突厥一战前后的一切行为。”
“他们的确是曾经做过逃兵,也干过一些违法乱纪之事。”
“但事后他们已经幡然悔悟,保护百姓抗击突厥人立下了战功。”
“本参军依据军法,判定他们功过相抵,因此既往不咎、不赏不罚,命其重回军旅,归于右卫左翊卫中郎将桓彦范麾下效命。”
建安王武攸宜说道。
“九龄御史认为我处理得妥当吗?如若不妥,可有见教?”
张九龄双眉紧拧的沉思了片刻,
“并无不妥。”
建安王武攸宜微然一笑,
“九龄御史还还有何疑问?”
张九龄很想说,我想见一下李浑瑊。
可是现在案子都办完了,用一个什么样的名义要求见李浑瑊呢?
如果不能顺理成章,反而容易打草惊蛇!
罢了,见好就收。
回去与李行周商议了,再作定夺!
第(3/3)页